魏晋南北朝石刻辨伪十二法则

梁春胜
2024-08-01

魏晋南北朝石刻为珍贵文物,所以出于各种原因,伪造的现象也就丛出不穷。现代学者在整理和研究这一时期的石刻文献时,自然应当将伪刻剔除出去。在石刻辨伪方面,学界已取得了不少成果。就魏晋南北朝时期而言,已经发现的这一时期的伪刻至少已达170余方。尽管如此,实际上还有相当数量的魏晋南北朝伪刻尚未被明确指出来,进一步辨伪工作亟待展开。

总结前人的辨伪经验,加上笔者的一点探索,石刻辨伪至少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来展开:

一、来历不明者,有可能是伪刻。一般来说,经科学的考古发掘发现的石刻,可信度很高,而非考古发掘获得的来历不明的石刻,则可信度要大打折扣,需要进行一番辨伪工作,在排除伪造的可能后方可作为真实的史料使用。

二、干支不合者,有可能是伪刻。魏晋南北朝石刻一般采用干支纪时,这种干支法有一定的惯例,比如以干支纪日,朔日干支一般不可缺。古人纪时干支一般也不应有误。若不合惯例或干支有误,则可能是伪刻。

三、字体不合者,很可能是伪刻。如魏晋石刻文字一般为新隶体,北魏石刻多为魏碑体,若字体不合,则很可能是伪刻。

四、字形不合者,很可能是伪刻。如现代部分简体字要到宋代以后才产生,若出现在此前石刻中,则此刻基本可以确定是伪刻。

五、史实不合者,很可能是伪刻。同一历史事件,若石刻所记与史书以及其他史料存在严重分歧,则该刻很可能是伪刻。

六、世系不合者,很可能是伪刻。根据出土和传世文献材料,我们可以排比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世家大族为中心的世系表。若某一石刻提供的世系材料与此世系表相冲突,则该刻很可能是伪刻。

七、地理不合者,很可能是伪刻。在以正史地理志(或地形志)为核心的史料基础上,我们可以对古代政区设置与沿革等情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。若某一石刻反映的地理材料与此明显相违背,则该刻很可能是伪刻。

八、职官不合者,很可能是伪刻。古代职官的设置与沿革,亦有专门深入的研究。相关知识也可作爲检验石刻真伪的重要参考。若某一石刻所记职官情况违背历史实际,则该刻基本可以确定是伪刻。

九、抄袭他文者,很可能是伪刻。抄袭他文而仅改数字,或截取他文拼凑成篇,是石刻造伪常用的手段。若存在这种现象,则该刻基本可以确定是伪刻。

十、语词不当者,很可能是伪刻。汉语语词具有时代性。通过文献材料的排比,我们往往可以确定某一语词出现的大致时代。据此,亦可为石刻辨伪提供帮助。

十一、文理不通者,很可能是伪刻。石刻造伪者往往水平不高,在拼凑成文时,常常文理不通。这也是石刻辨伪的依据。

十二、违背情理者,很可能是伪刻。石刻造伪者在拼凑文字时,有时还会出现不合情理的情况,据此亦可鉴别伪刻。

以上这些方法,常常可以综合利用,从而提高辨伪的准确性。